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49章 归来再议土地事(2 / 2)


靠的是木制的、甚至是石头制作的工具。

这样的工具,工作效率能有多高,显然是可以想像的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说大家不在一起生产劳动,种植的庄稼怎么可能养活一家老小?

于是井田制也就应运而生了。

不是人们想这么做,而是当时的现实逼得人们不得不这么做!

非不为也,不得已而为之。

这时的人们,没有私有的概念,一切都是大家的.

不仅是一般性的财产,甚至包括天下,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,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也。

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大都能做到大公无私,能够提出天下为公的口号。

这就是当时的统治者能够自觉自愿地做到禅让,让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来继续皇位,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或孙子的根本原因。”

永嘉先生击掌赞叹:“真是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。

太守大人见解深刻,独树一帜,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一切又圆融顺通,不得不令人佩服!”

马腾惊讶地望着永嘉先生:先生从来没有这样夸过自己!

一开始,马腾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,抑或是先生嘲弄自己.

但看上去,先生一脸真诚,眼中含笑,而且那种笑是发自己内心的,是欣慰的笑容!

这正是:

纸上得来终觉浅,人云亦云口舌间。

大道无形天有痕,却看俯拾在何年!

得到先生的肯定,马腾放心了,觉得这段时间所思所想没有白费,于是继续说道:

“先生别这样说,我会骄傲的。

我这么说,是想既然井田制这么好,三代的政治这么清明,那么为什么后来井田制又崩溃了呢?

清明的政治为什么又会被那种浑浊的政治所替代了呢?

井田制的崩溃,从乐熹先生所讲的字里行间,我体悟到主要是由于后来出现了牛耕铁犁。

这些工具代替了木制工具和石制工具,生产效率大大提高,一家一户独立生产成为可能.

于是人们开始集中精力经营自己的私田,公田就慢慢地荒废了。

后来当政者允许土地进行买卖,井田制就彻底崩溃了。

出现了新的更好的工具,人们生产效率提高了,生产的粮食也更多了,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。

从这一点上来说,这应该是好事。

但这种新式的工具的出现,彻底埋藏了井田制,人们的私欲却不断膨胀起来,道德品质不断下降;

统治者不再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,而成了一家一姓之天下:

没有了禅让,只有世袭,哪怕你的儿子是一个白痴,到时候也能当上皇上。

先进工具的出现,对社会来讲是一种进步;但从人性来说,又是一种沦丧。

那么综合来看,那这种进步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?

以前我读《道德经》第十九章时,见老子曰:‘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

此三者以为文不足,故令有所属。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’

当时很不理解圣人为何发出这番奇谈高论,现在我明白了。“